阿姜李·达摩达罗在森林派中是非常杰出且特殊的一位高僧,阿姜李于1907年1月31日出生于泰国乌汶府乡村。十一岁丧母,十二至十七岁上学,十八岁外出作工,二十岁决意出家,开始了佛学教义与僧侣戒律的学习。在寺庙学习了一段时间后,阿姜李闷闷不乐地发现,自己所在寺院的生活类似于泰国当时多数寺院,与佛陀教导的梵行生活相距甚远。
他后来在自传中写道:“当时我们与其说是在奉行禅思的职责,不如说是在享乐: 下棋、摔角、守灵时与姑娘们玩火柴游戏……每读戒律课本,我心里实在不舒服。我对自己说: ‘你若不想还俗,得离开这所寺院。’”
于是在第二个雨安居之初,阿姜李发愿找一位如法修行的导师。不久他碰巧遇见一位头陀僧,这位头陀僧传承于阿姜索与阿姜曼确立的林居修行传统。阿姜李对他的言教与梵行方式印象深刻,于是步行出发找到阿姜曼,想要拜他为师。阿姜李于1927年5月重新受戒,他跟随阿姜曼度过了两段密集禅修期: 第一次是初遇那年在乌汶森林,第二次是四年后在清迈的彻地伦寺。
阿姜曼与阿姜索的言教在那个年代之所以独一无二,不仅在于他们指出涅槃之道尚存,而且为使弟子朝此目标进步,其训练方式也独一无二: 不仅包括了密集禅修,而且还对弟子的品格(其习性、价值观、观察力)作全面的重新教育。
阿姜李在自传中写道:“与阿姜曼一起的那段生活对我极其有益,但也极其艰苦。我必须愿意重新学习一切……有时他训斥我,说我邋遢,总不把东西摆在正确位置,但他从不告诉我什么是正确位置……要能跟他一起住,你必须有高度观察力,且思考慎密。不能在地板上留下脚印,喝水、开门窗时不能出声。做每件事(包括挂僧袍、整理睡铺等一切琐事)都必须有条不紊。否则哪怕在雨安居期间,他照样把你赶出去。即便如此,你也必须接受,尽量发挥自己的观察力。”
“其它方面,譬如在坐禅与行禅的修习上,他对我做了全面训练,令我彻底折服。但我至多只在百分之六十的情形下跟得上他。”
阿姜李的第二个训练期完成后,此后经阿姜曼指点去泰国北部丛林自行游方,至终走遍了泰国,及至缅甸、高棉、印度。阿姜李在修行中参透了许多高深的法门,到达阿罗汉果位。
1935 年,阿姜李在东南海岸尖竹汶府一处墓地建立了克陇功森林寺。
1955年在曼谷郊外湄南河口的沼泽地带建立了阿育王寺。他的弟子当中有比丘,也有来自社会各阶层、各行业的男女居士。同时阿姜李也是首个将林居传统禅修(即森林派)和呼吸禅定传到了泰国中部主流佛教的高僧,将森林派带入了大众视野,前无古人后无来者。1957 年阿姜李被泰王室尊封为昭坤。
即便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,阿姜李仍然定期入丛林隐居。
再引他的自传:“我喜欢林居生活,它给了我多样的禅思主题……那里寂静无声,便于观察环境的影响。以野鸡为例: 它若像家鸡一般懒散,要不了多久眼镜蛇与蒙鼠便会吃了它……我们人也一样: 把时间耗在闲暇游伴上,如泥中刀锄,容易生锈。若是在磨石与铁锉上不停地打磨,锈迹便无从长起。因此我们必须学会保持警觉……
林居修行,使心获得自信。你学过的法,甚至你尚未学过的法,自会显现出来,因为自然就是导师。这就好比各国藉以开发高能的世间科学: 那些发明与发现,没有一项来自书本,而是来自科学家们对自然规律的研究,那一切就显现在世间此地。至于法,它好比科学, 它存在于自然。我意识到这点时,便不再担心少习文本的不利。我回想起世尊和弟子们: 他们研究自然法,从中学习,没有人循照一本教科书。
因此,我允许自己对经文有所不知。有的树夜眠日醒,有的树日眠夜醒。”
阿姜李一生短暂多彩,心性敏捷灵活,他以呼吸禅定和能识著名,可惜天妒英才,圆寂时年仅55岁(1961年),人们传说阿姜李圆寂这样早的原因有两个,一是前世为阿育王,杀戮太重;二是他参透了太多法门,泄露太多天机。很难想象这样的高僧如果没有早逝会到达什么高度的成就。